图①:《闪耀吧!中华文明》剧照。
图②:《护宝寻踪》海报。
图③:《国宝奇旅》剧照。
图④:《赵小姐的日记》剧照。
图⑤:《叩问殷墟》海报。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今年5月,文物保护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自开播到收官持续引发热议。无独有偶,近年来,《登场了!洛阳》《赵小姐的日记》《西夏死书》等文物保护题材视听作品不断涌现,并逐渐精品化,助力文物鲜活起来。
讲好文物故事
文物是历史基因的密码图谱,文物保护工作是解读与传承这部图谱的关键之一。视听作品讲好文物和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至关重要,其基本创作思路,是让人物和情节“落地生根”。《护宝寻踪》在创作采风阶段,就深入陕西西安霸陵考古现场和秦始皇陵修复工坊等考古一线,切实了解文物考古的细节;进入剧本论证阶段时,由考古领队和文保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又为剧组提供了大量考古发掘报告和文物测绘地图,确保涉及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场景复原的情节既有看点又具科学性;在成片审查阶段,创作团队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亚字型”大墓等专业表述和丝织品加固等技术场景进行逐项核对、逐帧校准。这些尝试都努力将文物及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叙述清楚,做到大众审美和专业表达的平衡。
展开剩余72%随着影像技术和理念的提升,文保题材视听作品讲述文物故事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极为密集的省份,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接连打造《足迹》《文博河南》《发现郑州·先秦篇》《闪耀吧!中华文明》《叩问殷墟》等视听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艺术形式,通过文物讲述中原历史。《叩问殷墟》是少见的广播剧形式,用戏中戏的结构,以电影编剧的口吻,设定内地和台湾两地甲骨文专家的双重视角,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化地讲述了殷墟考古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向听众介绍了历史人物和文保知识。《闪耀吧!中华文明》则紧扣青年观众群的观看需求,通过悬疑解谜、热血国漫等形式,以考古现场、国家级博物馆、历史遗迹为依托,回答关于文物的未解之谜,将考古遗迹的故事讲述得更具年轻态和质感。
彰显文化底蕴
自2015年影视产业不约而同地选择改编小说《鬼吹灯》开始,影视市场上就持续涌现出《老九门》《黄金瞳》《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古董局中局》等爆款,这些作品通过精妙的影像设计,带领观众走进文物的奇幻世界,拓宽传播文物知识的路径。但个别作品为吸引观众而制造猎奇影像,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还导致人们对文物及其保护产生观念上的偏差。
《护宝寻踪》的转变在于其系统且艺术性地建构了文保题材视听作品的新型创作路径,引领该类题材作品的价值回归。这部剧利用考古学者、公安人员、基层文保工作者和盗墓者的多线交叉叙事,杂糅考古、悬疑和刑侦等类型元素,集中体现了对文物应有的“护”而非“盗”。以方堃及其导师为代表的考古学者,是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发现文物;以文物缉查队长齐大仓为代表的公安人员,是用侦查经验来打击文物盗窃;以齐有粮为代表的基层保护工作者,是用朴素的守候来协助保护文物。剧集重在“正本清源”,不追求感官刺激,但悬疑感和紧张氛围毫不逊色。如剧集一开场便是一个疑点重重的跨国文物走私案件,观众会习惯性地去思考文物“为何被盗”,但由于主创对叙事重心的调整以及对文物价值和意义的不断强调,观众的观看重点转向“如何寻”与“如何护”。与此同时,剧集设定的跨国文物寻踪,也隐含中国众多已回国或尚待回国文物艰难的回归历程,彰显剧集的文化底蕴。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场集体合作,也需要智慧和勇气。这一点在电视剧《九鼎谜踪》中得到体现。剧中,考古队长杨战为找寻自西周后就不知所终的宝鼎,与数位奇才付出艰苦努力,终让华夏瑰宝重见天光。文物保护工作是持续性的工作。《国宝奇旅》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北京,以主人公任弘毅和周若思为代表的爱国军官和知识分子,为将故宫文物南迁,一路上从容应对日寇、国民政府贪官和帮会设置的陷阱,最终在中共地下党协助下,保证了国宝安全完整地抵达目的地。
促进文旅融合
随着《护宝寻踪》热播,剧中洋溢着秦风秦韵的方言、美食、风土人情等,引发观众对陕西的向往,取景地汉阳陵、白鹿原等景区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网剧《唐朝诡事录·西行》的斗宝情节中,所用珠宝多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为原型,播出后提升了观众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期待。此外,出品方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全感装置、影视级置景,数字化重现唐代历史场景,游客通过虚拟形象可以前往繁华的长安夜市,走入影视故事中,获得文旅新体验。据统计,《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近期持续蝉联大众点评西安雁塔区和北京石景山区VR销量榜前茅,其在上海、深圳、张家港、青岛、扬州、福州、武汉等地的门店也陆续开业。
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洛阳》给出的方法是“以物见城”,立足本土特色,通过文物展现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进而刺激旅游消费。节目以“致敬中国现代考古百年”为主题,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主要取景地,每期以“文物盲盒”为戏剧点,多层次运用真人秀、访谈和情景剧的形式,通过实地探索本地文物场馆和历史遗迹,开“盲盒”般揭示其蕴含的古墓文化、餐饮服饰、人文风俗等内容,带动观众对洛阳文博和城市变迁的探究热情。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提供的路径是“以物言志”,用日记本这一革命文物,讲述烈士们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深度体验红色文旅。
当文物保护题材视听精品与市场深度相拥,便超越影视作品的范畴,成为一场发挥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未来,文保题材视听作品要夯实内容根基,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准确再现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历程,充分运用多种视听技术,多维度展现中华瑰宝的魅力,让文物进一步鲜活起来。
(作者单位:刘婧,四川师范大学;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编辑/张丽
发布于:北京市盛达优配app-股票配资十倍网站-实盘杠杆配资-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