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听着刺耳吧?古人说“治病必求于本”,可咱们现代人一听说怕冷、手脚凉,立马就想到附子理中丸,好像它是个万能开关似的。
先不说附子理中丸到底啥成分,光是它的出身就不简单。
《伤寒论》里讲的是“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这是脾阳虚的典型症状。但问题是,现在的人哪有那么多纯阳虚的?
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阴阳两虚夹杂湿热,甚至还有肝郁气滞在里头。您倒好,上来就补阳,火上浇油的事儿干得还挺起劲。
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是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按理说温中散寒没毛病,但附子这味药,性烈如火,走而不守,偏重于回阳救逆,不是谁都能随便吃的。
清代名医叶天士说过:“附子有毒,非制不得用。”而且它归心、肾、脾经,主要是针对中焦虚寒、下焦阳衰的情况。您要是阳虚还带口苦咽干、舌苔黄腻,那吃这个就跟往油锅里泼水一样,越治越乱。
再说个临床数据,这几年接诊的长期服用附子理中丸的患者中,不少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有的出现了失眠、口干、血压波动等副作用。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压根不是单纯的阳虚体质,而是复合型虚损,甚至有些是肾阳虚合并阴虚火旺。这时候你再一味温阳,身体根本吸收不了,钱花了不说,还可能把体质搞得更复杂。
那怎么办?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讲究配伍精妙。
比如同样是阳虚,若兼有气虚的,可以加炙黄芪;
若有血瘀的,加桂枝或丹参;
若是肾精虚,不如直接用右归丸。
现代医学也发现,慢性疲劳、低体温、代谢缓慢等问题往往与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关。
中医讲的“命门之火”,其实和这些内分泌系统息息相关。所以调理不能只靠温阳,还得兼顾整体平衡,调肝、健脾、补肾三管齐下才有效。
养生这件事儿,讲究的是“因人制宜”,不是“千人一方”。否则,别说三年,三十年照样白花钱,还可能把身体养成了“疑难杂症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盛达优配app-股票配资十倍网站-实盘杠杆配资-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