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深秋,上党盆地的血腥气四十多年后仍让司马迁颤抖。长平之战,赵军主帅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国将士屈膝投降——可这并非生的曙光,却是被坑杀的终章。白起这惊天动地的“杀降令”,究竟是一场冷酷的军事必需,还是血腥的战争暴行?
若只看那惨烈的战场现实,粮草枯竭确是白起面前一道无解的难题。秦军为围困赵军,自身亦付出巨大代价,粮道漫长艰难,士卒疲惫不堪。而骤然间要接纳四十万饥饿降卒,仓促之间,粮食供应已是绝无可能。白起当时面对的压力,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秦昭襄王远在咸阳,前线任何意外都需他一人承担。
可若将杀降的动机只归为粮草,则未免简化了这场血色抉择背后的深谋。秦国志在统一天下,而赵国是当时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强敌。长平之战前,赵军战力之强,曾令秦国多次受挫。白起若放归这四十万曾与秦军殊死拼杀的精锐,无异于纵虎归山。这数十万士卒一朝归赵,在休养生息后,必将成为秦国东进路上最可怖的劲敌。
展开剩余48%白起此举,实是狠辣地斩断了赵国军事命脉,使其数十年难以恢复元气,为秦国最终扫平六国提前搬开了最重的那块石头。
然而,杀降之令果真别无选择?白起本可效法古时处置降卒的惯例:或分散其为奴,或选择部分精锐收编。他最终选择最彻底也最残酷的方式,其中也裹挟着他对自身功业与名望的炽热追求——此役之后,他不仅被六国痛骂为“人屠”,更令秦昭襄王也深惧其威。他日后被逼自尽前,曾悲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此言中,岂非深埋着对当日决定的反思与悔意?
长平坑卒的巨响,震动了历史的天空。我们或可理解白起在特定战争情境下的抉择逻辑,却无法以“必要”二字为那四十万魂灵轻易开脱。当军事胜利的耀眼光环遮蔽了人性底线,当“必要性”成为屠戮的通行证,人类便已在文明道路上倒退了千步。
白起或许替秦国扫清了最凶险的荆棘,可他踏过的这条血路,终究也将自己引向了深渊——历史长卷中,他终被浓墨重彩地钉在“人屠”的耻辱柱上。这残酷的悖论提醒我们:当将军们以冰冷刀锋书写历史时,那每一笔的代价,都该被后世以清醒的目光长久审视。
发布于:湖北省盛达优配app-股票配资十倍网站-实盘杠杆配资-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