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一
释文:赵括刚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数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展开剩余59%关联成语典故: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以成败论英雄;败寇成王;胜者为王;
笔者按:通过精准的情报分析、诡道战术、地形利用和速度压制,赵奢最终带领赵国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胜利。赵奢一战成名,位居战国名将之列,并被封“马服君”。其的声望,在赵国达到了与廉颇、蔺相如齐名的程度。
赵括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周围充满了别人因其父亲而加于其身上的尊敬与敬仰。但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就有想在战场上展现一番作为,在“将门出虎子”中明证自己的军事才能。
知子莫若父也。这才有了赵奢与妻子谈论时所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赵奢理解赵括的想法,却为他的未来感到担忧。在两军对垒中,虽然一个毫不起眼的偶然率小事件就可能完全改变战争结果的最终走向,但将领们在战场上,还是要首先提振士气、带头冲锋。只有秉持“狭路相逢勇者胜”,以及“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念头,或许才能把握和掌控战争结果的最终主动权。对于战争而言,“兵凶战危”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这也才有了孙子兵法在解决国家矛盾冲突时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历史指针走过两千多年以后,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和沉淀,让我们再来复盘长平之战,或许才能更理性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地理环境上,赵国被太行山一分为二,一旦战事发生,东西两部所有的物资、人员调配都需要经过狭窄的山路运输调配,“高成本、低速度”的现实情况与“兵贵神速”的战争要求截然相反;战争胜负的关键,最终还是拼的综合国力,廉颇的闭战不出既是在拖对手秦国,也是在拖赵国自己;绝非赵国国君完全听信秦国的谣传,才会任命赵括为将,实则是这样的拖下去,国家即使不被拖死也会因消耗而变得羸弱不堪,周边又群雄环伺,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若主动出击,至少也有50%的赢面机会,那就赌一把吧;士为知己者死,赵括坚决执行了对自己信任有加的赵国国君的战争意图,虽然战争败了,但后勤补给被断,四十余日队形不散、战力仍在,不逃跑、不投降,而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最后以身殉国的赵括,像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关羽、史可法、卢象升、一样,他们身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信条与高尚气节,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与敬仰。
发布于:北京市盛达优配app-股票配资十倍网站-实盘杠杆配资-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